【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】閱讀心得 : 改善拖延症、啟動行動的全攻略

改善拖延症

看了不少成功學相關書籍,每每閱讀完的當下總是信心滿滿,感覺成功美好的人生就在眼前,但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,總覺得自己只讀但沒有動力真的跟著做。

最近看了「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」這本書,才知道原來拖延症並非只是一個行為習慣,也不是我不夠自律的表現,而是一種在大腦運作與情緒管理上的正常行為。

當你想徹底改善拖延症、喚醒大腦潛能而邁入行動的世界時,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透過深入認識大腦如何自動產生行動力量,了解一種全新的自我管理策略。本

不同於多數成功學書籍,「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」結合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知識,還將帶領我們使用符合大腦習慣的實用技巧,讓行動力自然湧現,徹底改善拖延症的桎梏。

認識大腦行動力的奧秘

多巴胺與伏隔核:行動力的引擎

現代科學指出,大腦中的伏隔核(Nucleus accumbens)是控制多巴胺分泌的核心區域。當伏隔核被激發時,大腦就會釋放出使人感到愉悅的快樂荷爾蒙-多巴胺,而這正是推動我們採取行動的根本動力。

換句話說,只有在開始行動後,大腦才會進一步給予正面的回饋,形成一個正循環,從而增強進一步行動的決心。

但看到這裡一定會有一個疑慮,畢竟我就是動不起來阿,這樣豈不是永遠都不能讓大腦讓我透過行動產生正面循環了?

接下來「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」這本書就會告訴我們,如何一步一步改變自己的行為,我自己讀完馬上聯想到「放誘餌」的畫面,每次不需要有太大的改變,一點一滴的行動,也是改善拖延症的最大關鍵!

大腦本能與行動自動化

我們的大腦具有自我激勵的機制。一旦你將行動轉變為習慣,大腦便會自動「定錨」,使得在特定環境下產生固定反應。

例如:當你每次進入同一間咖啡廳工作,大腦便會自動將這個場所與工作的動機聯結在一起,這便是定錨效應(Anchoring Effect)的應用。

作者大平信孝建議我們,無論想完成什麼樣的事情,都可以妥善運用定錨效應,讓大腦習慣自己會在特定時間、地點,做特定的事情,這樣接下來在我們增加行動力的過程,可以更輕鬆省力。

就如同下面這個句子一樣, 讓大腦的天性引導我們完成想要的目標:

人類的大腦為了維持生命,只要生命沒有受到威脅,就會啟動盡可能避免變化、想要維持現狀的防衛本能。

如何啟動行動:從十秒鐘開始

拆解拖延症的根本:小步驟行動法

往往開始做第一步是最困難的環節。十秒行動法則正是針對這一痛點設計。當你面臨一個看似龐大的目標時,只需花短短十秒,採取最簡單的行動——無論是拿起一本書、整理桌面或是開啟電腦,這個最小步驟能打破停滯狀態,讓大腦得到刺激與正向回饋。

  • 應用舉例
    • 閱讀習慣養成:每天早晨起床後,花十秒拿出想讀的書籍;不必強求閱讀一整章,重點在於形成開始的動作
    • 預備行動:面對隔天大掃除(或是其他對自己來說很麻煩的事情),今日下班前先將清潔用品準備好,以縮短明日的行動障礙。

延伸閱讀:【快速抓重點,過目不忘的閱讀術】一本都讀不完?讀完就忘記?

創建固定行動區域

像前面提到的「定錨效應」,根據研究顯示,透過在相同地點進行相同活動,大腦便會自動將該處與特定任務連結,減少分心。這種現象同樣適用於培養新的習慣,在原有的習慣中,加上新的習慣。譬如:本來每天都會在通勤途中滑手機,如果想要培養閱讀習慣,就可以在通勤時改成用手機看電子書。

像這樣養成新習慣的做法也有在《原子習慣》一書中的被提及,能夠讓大腦迅速接受並強化這個行動模式。

多巴胺刺激小技巧

如果要開始執行某件事時,覺得渾身沒有動力,難以啟動執行,可以藉由以下幾個小動作促進多巴胺分泌,從而讓大腦覺得愉悅、提振精神:

動作功效
伸展身體舒緩肌肉、提升注意力
踮腳、輕跳活絡血液循環、提振精神
輕拍臉頰或手臂激活神經系統、快速醒腦
調整坐姿、抬頭挺胸提升自信、增加正能量、增加進氧量

這些動作不僅能舒緩身心,還能迅速觸發大腦正向反應,讓你從拖延中脫身,輕鬆邁出第一步。

擺脫行動煞車器:解除專注障礙

在書中,把所有會干擾我們專心執行目標的因素,稱為「行動煞車器」,比如環境干擾、思緒干擾、他人干擾。

整理待辦事項與分段目標

拖延症往往來自於心中盤旋的雜亂任務,因此每天工作結束後,先把明天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標列出來,並從中選取三個最關鍵的工作重點。這種方法讓你的任務具體、明確,更容易集中精力執行。

  • 下班前確認明日行程。
  • 制定明天的工作目標與關鍵任務。
  • 隔天開始工作時,從選定的三項任務中選擇一項著手。

後設認知:理清煩惱與優先事項

「後設認知(metacognition)」意指客觀審視自己對事情的認識和態度。當你心中堆積許多煩惱時,不妨把這些雜念寫下來,再逐一思考如何處理:

  • 把在意的事項一一記錄。
  • 針對每項記錄給予可行的解決方案與優先順序。

將所有煩惱「可視化」整理出來之後,就可以有效減少在進行A事務時,腦袋不自覺想起B事務的狀況發生。

比馬龍效應:激發自我期待

根據心理學研究,只要你相信自己能夠得到肯定與期許,就能自然提升表現。這種被期待的感覺,被稱為「比馬龍效應(Pygmalion Effect)」。試著對自己提出合理的期望與目標,讓內心充滿自信與動力,進而啟動行動力。

心理演練:形塑理想狀態

心理演練(Mental Rehearsal)是一種視覺化成功的技巧。透過反覆想像自己完成任務的情景,你的大腦便能預先熟悉這個過程,同時激發身體的正向反應。這個技巧不僅能提升專注度,還能在面臨挑戰時穩定情緒。

這也是近期非常熱門的「顯化」常會用到的心理學技巧,在訂下目標時,先想像自己達成目標之後會多麼開心、有成就感,接下來大腦就會自然而然的推動我們向目標前進。

透過姿勢的改變增加專注力

脊髓集結了人體的重要神經,也被稱為第二個大腦,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端正姿勢時,脊髓的神經迴路傳導會變得更順暢,可以有效提升思緒的靈活度。

第二個優點是,姿勢端正時能夠讓你的氣管暢通,可以加強呼吸的深度。這樣會讓血液循環變好,大腦的供氧量變多,不容易覺得昏昏欲睡,專注力自然而然也會提升。

克服情緒困擾:不讓情緒左右行動

長期與短期目標的平衡

人們容易因短期目標未達成而沮喪,但若用一週、一個月乃至半年的尺度來檢視自己,則能保持理性的心態。比如如果想要養成運動的習慣,可以在每週回顧時,檢視自己當週運動了幾次、多久?無論進步多少,只要這週比上一週進步就夠了!

減少使用非黑即白的方法判定,可以試著改用事情完成的百分比作為思考,能使你更容易看到進步並保持積極性。

同時也可以在每週把所有「達成的事情」都做下來,不管是多細微的是都詳細紀錄,這樣大腦自然而然的就會讓我們以正向的方式思考。

改變否定型自我對話

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以「沒有時間」、「沒有自信」等藉口讓自己停滯不前。

試著把這些語句換成正面的表達,如「雖然每天閒暇的時間很少,但我還是可以擠出來利用早晨的時光」;「我正努力變得更好」;這樣的自我對話,能逐步改變內在負面情緒,增強自我肯定感。

行動目標 vs. 結果目標

在設定目標時,專注於執行的過程而非最終結果,往往能使你減少焦慮:

範例

  • 完成企劃書→把企劃書上能寫的項目填滿
  • 換工作→在三個人力銀行網站上註冊
  • 夏天前要瘦五公斤→每天早上散步三十分鐘
  • 每天更新部落格→先寫出三個部落格文章標題
  • 整理房間→丟掉十個沒在用的東西
  • 考多益→每天寫20題考古題

這種轉換能夠讓行動更具體且易於落實,降低因過高期望而導致的壓力感。

提升自我肯定的五大動作

當面對挫折和自我批評時,試著透過下列簡單的動作來提升自我肯定感:

  1. 當自我批評時,輕聲告訴自己:「我懂,這樣我下次就知道了」。
  2. 需要他人認同時,拍拍自己的肩膀說:「你真的很努力」。
  3. 當心情低落時,回想曾經享用美食的愉悅瞬間。
  4. 試著微笑,哪怕只是一個微弱的嘴角上揚。
  5. 面對疲憊時,抬頭看看藍天,輕輕伸展一下身體。

這些小動作看似微不足道,但長期堅持,會令你逐步建立正向自我認知,從而走出拖延的陰霾。

而這些做法也如同之前在《執行長日記》中提到的,面對錯誤與失敗時,要認知到所有的成功都是從錯誤的經驗累積而來的,現在眼前的結果雖然不盡人意,但只要知道自己有比上一次更進步,那就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。

延伸閱讀:【執行長日記】閱讀心得:教會我的5個人生成長指南

如何更加有效利用時間:掌握時間管理祕訣

實施時間記帳法

有效的時間管理始於精準記錄,將日常時間劃分為「投資」、「消費」與「浪費」三大類:

分類定義例子
投資將時間用於自我提升與未來發展,形成正向累積學習、工作上的專案、運動
消費為了維持基本生活品質,投入必要的活動飲食、睡眠、休息
浪費無明確目的的時間流失,可能偶爾也屬於自我照顧無目的上網、觀看過多影片、拖延

藉由這樣的記錄,能夠讓你清楚審視時間使用狀況,進而制定更有效率的計劃。

不過事實上,被分類為「浪費」的時間也不需要完全被消除殆盡,越是在忙碌的生活中,有時候「浪費時間」也是一種充電的方式,對自己太過嚴格,反而不是長久之計。

製作每日時間表:以十五分鐘為單位

專家建議將一天分成數個固定時段,例如:上班前、上午、午後、下班前與睡前。

將每個時段分解為較小的十五分鐘單位,運用帕金森定律(Parkinson’s law)的概念,確保每項任務都有明確的時限,以免工作無限延長。這種方法能讓你更精確地掌控時間,並在完成任務後獲得時間管理上的成就感。

定期檢視與反思

時間管理不僅在於安排,更在於回顧:

  • 每週檢視過去一週做出與未做出的事項
  • 客觀分析使心身狀態提升或降低的原因,調整時間劃分與任務安排,讓下一週的計劃更為精準。

當我們在進行定期檢視時,最重要的就是「客觀」,結合前面提到的概念,不論多小的事情都詳細記錄下來,並且無須過度自我批判,重點在於使用第三者的視角看自己。

行動思考能力的培養:從理想到現實的轉換

激勵—保健理論:建立動力核心

美國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·赫茨伯格(Frederick Herzberg)提出的激勵—保健理論,將人類動力分為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。理解這一理論,有助於我們清楚分辨哪些是阻礙行動的負面因素,哪些是能帶來成就感與滿足感的正向激勵。

  • 激勵因素:代表成就、認可與自我實現,是驅動行動的正能量。
  • 保健因素:則是避免不滿的必要條件,僅具備足夠基礎卻無法激發進一步的動力。

從「異想天開」中尋找動力

訂立一個超出常規的目標,能激發大腦的「欲望」,進而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。

  • 傾聽大腦、身體和內心的聲音,找出最真實的訴求
類別內容描述關鍵語彙重點引導語應用建議
大腦的聲音平常思考的事情,通常帶有義務感非做不可、得這樣做「這是我應該做的嗎?」分析這是來自他人期待還是自我設定的目標,避免被「應該」綁架行動
身體的聲音身體的實際狀態與感覺肩頸僵硬、喉嚨很痛「我的身體現在舒服嗎?」停下來做深呼吸、伸展,或允許自己休息一下,身體的疲累常是行動力的阻礙
心裡的聲音情緒、感受與真實的欲求想這樣做、想要「老實說,其實我真正想怎麼做?」寫日記釐清內心渴望,重新對齊行動與想做的事,找出內在動機
  • 將宏大的目標拆分為3至5個階段性里程碑,並針對每個里程碑設定具體的行動計劃。
  • 當接近完成八成目標時,再設定下一個新挑戰,讓自己持續保持動力。

提升自我認知:自我反思的三步驟

提升行動力的另一關鍵在於自我認知,也就是說要客觀的知道「我是誰」:

  1. 認清現在的你:理解自己當前的狀態、優勢與短板。
  2. 描繪理想中的你:以半年、一年甚至三年的角度想像理想狀態。
  3.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徑:將現實與理想拉近距離,確定具體實踐步驟,從而跨出改變的第一步。

綜合策略與實踐:你也能終結拖延症!

在這篇文章的最後,為了能夠更系統性地改善拖延症,這邊整理出一個綜合策略表,將「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」的重點整合,在接下來的實踐過程中,能夠隨時檢視自身進展:

策略分類具體做法預期效果
行動啟動採用十秒行動法則,從最簡單的動作開始突破第一步的阻礙,激活多巴胺的分泌
環境定錨在固定地點執行任務(如同一咖啡廳工作),建立環境與行動的連結降低心理障礙,促進工作轉換
心理準備實施心理演練與後設認知,將所有待辦事項寫下並釐清解決策略減少焦慮與拖延情緒,提升專注
時間管理實施時間記帳與製作每日時間表,以十五分鐘為單位安排工作優化時間使用,讓每分每秒都有具體目標
激勵機制設定異想天開的目標與小里程碑,運用比馬龍效應給予自我激勵持續進步,形成正向回饋循環
自我反思以客觀的方式,每週檢視完成情形,記錄成效與不足,再進行調整持續改進,從經驗中累積成功感

結合上述策略,無論你是希望養成閱讀習慣、提高工作效率,還是突破個人困境,這些方法都能讓你逐步終結拖延症,迎向一個更有效率、更積極的人生。

Q1:什麼是十秒行動法則?

A1:十秒行動法則鼓勵你在面對一個任務時,只花短短十秒採取最基本的行動,藉此打破拖延,啟動大腦的正向回饋機制。

Q2:為什麼固定環境能夠促進行動?

A2:透過在相同地點重複相同任務,大腦會產生「定錨效應」,自動將該環境與工作聯結,降低心理阻力。

Q3:如何運用後設認知提升專注?

A3:後設認知可以讓你客觀審視心中的焦慮與煩惱,透過將想法記錄下來並逐一制定應對策略,有效減少分心因素,提升專注度。

Q4:怎麼區分時間的「投資」、「消費」與「浪費」?

A4:投資時間指用於提升自我與未來發展、消費時間則是維持生活必需;浪費時間雖然偶爾有助放鬆,但常態下應避免過度沉迷於毫無目標的活動中。

Q5:比馬龍效應具體如何提升動力?

A5:比馬龍效應指當你覺得自己受到期待或關注時,便會自我激勵,進而展現更好表現,即使這種狀態部分來自自我暗示,也同樣有效果。

走出拖延,邁向高效人生

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
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

改善拖延症並非一朝一夕,但只要掌握正確的策略與心態,便能啟動大腦內在的行動機制,持續鞭策自我邁向成功。從十秒行動法則到固定任務環境,再到時間記帳與心理演練,每一項技巧都是助你從拖延走向高效的實踐密訣。記住,每個小步驟都在累積你的未來,挑戰自己、勇於創新,才能讓你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,始終充滿動力與自信。


📣 你也有拖延症嗎?留言分享你的實戰方法!

📤 或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那位「永遠在拖稿」的朋友吧!

更多好書推薦: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本周發燒